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章修正案总纲部分第八自然段开头表述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强调,全党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其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这次修改新增写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党章修正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充实和完善,主要体现在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增写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内容。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增写了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增写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增写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容,并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修改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增写了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表述。
突出强调坚持改革开放
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党的建设总体要求
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强调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进一步强调求真务实,把它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列作为党的建设第二项基本要求。
增写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的内容。
对党员和干部新要求
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增写了干部选拔监督的内容,强调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增写了党重视监督干部的内容。
增写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的内容,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原则,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对党的基层组织新要求
第三十一条第一项增写了积极创先争优的内容。
第三十一条第二项第一句修改为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备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高度,进一步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任务。这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增强做好这一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大力推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充分认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要意义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目标,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决定》总结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第一条经验就是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这个经验也是我们党成立以来形成的光荣传统。毛泽东同志不断强调党的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要建设大党,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还是要造成一种学习的空气,学习理论的空气,学习实际的空气,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党风,我们党的一个好的传统作风。”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有一条宝贵的经验,就是每当革命和建设处在重大历史关头,总是特别重视理论指导,总是结合不断发展的实际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重大历史关头,尤其需要重视这条经验,用好这条经验。”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根本保证。”“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也不可能是具有高度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党。”加强党的理论建设,推动全党的理论学习,第一位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提高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需要。《决定》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重要经验和重要任务提到全党面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88年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他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要“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就是要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必然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必然是理论创新的过程。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结果,突出表现在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这是一个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也是需要不断用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每推进一步,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产生和发展的实践过程都是我们亲身经历或者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论述的许多问题、许多事情都是我们已经做了、当前正在做和今后还要做的,讲的道理离我们最近。只有用这个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才能推动全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推向前进。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需要。《决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历史任务。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指出,必须按照用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过程中,要推动全党进行多方面的学习。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包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同时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其中,首要的、第一位的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是旗帜、是灵魂。只有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才能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才能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决定》提出,要组织党员、干部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全面、系统地掌握,要完整、准确地理解。
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认识,反映了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的基本观点。《决定》提出,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这个理论体系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思想、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个理论体系涵盖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在掌握基本观点上下功夫。
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在改革开放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创造性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和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对这四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深刻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这四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回答,既做到“没有丢老祖宗”,又做到了“说新话”。“老祖宗没有丢”,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说新话”,最重要的是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时代要求,说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话,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这四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脉络。
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最新成果。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要系统掌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认真做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工作
《决定》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作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决定》的部署,做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工作。
要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推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工作。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搞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学习、提高认识是基础。检验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首先要看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是否下了真功夫,看对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否有了新提高。”要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上有新提高、思想上有新收获,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上有新提高、思想上有新收获,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挚情感,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决定》特别强调,要认真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形成有利于深入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学习实践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要坚持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党员领导干部是我们党的骨干,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保持党的先进性,能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邓小平同志曾殷切地提出:“我希望党中央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决定,使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要努力学习,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带头努力学习。”“领导干部总要比别的同志更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知识更多一些,本领更强一些,才能担当起领导的重任。”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决定》明确提出,党员领导干部要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决定》特别强调,中央委员和省部级领导干部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著作,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带头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毛泽东同志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总结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产生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也要紧密结合实际来学习、来运用。要紧密联系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决定》指出,要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要使科学理论真正成为指导工作和决策的思想武器,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强大动力。理论联系实际,还要紧密联系改造主观世界的实际。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引导党员着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中央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具有重大意义。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就是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经验,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提供强大学理支撑。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重大意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很重要的是做好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推动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渠道。《决定》强调,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
当代共产党员不能迷失价值观
共产党员的价值观建设,涉及价值主体的自身努力,还与社会阶层及其政党,组织的宣传教育和管理等问题紧密相关
价值观是政党的重要标志。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作为“先锋战士”的当代共产党员,在新形势下如何树立与时俱进的价值观以适应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共产党员价值观进一步丰富,但也需看到极少数党性不强的共产党员出现了价值观的迷失。
概括来说,这种迷失表现为,一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即价值观念危机,盲目崇拜、崇尚资产阶级思想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理想信念的斗争,时起时伏始终存在。从价值观层面看,实际上就是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还是背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两种价值观的斗争。面对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两种信仰、两种思想体系、两种价值观念的交锋、斗争,极少数共产党员丧失了应有的思想品质和政治信仰。
二是货币化观念冲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在以市场取向的新的经济环境下,极少数共产党员把党性、人格、良心商品化、市场化,沦落为金钱的奴隶,甚至蜕变为犯罪分子。用货币化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必然导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淡漠。
三是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抬头。在新形势下,极少数共产党员在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和价值信条的侵蚀下,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或只图索取,不讲奉献;或滥用权力,贪赃枉法。有的党员干部视群众现实困难于不顾,而去经营自己的安乐窝;有的官越做越大,心目中群众的位置却越来越小,干群关系日益紧张。
应该看到,极少数共产党员价值观发生逆变,有其特定的历史以及现实原因:
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价值观念对部分共产党员还有一定的影响。权力本位观念及道德虚伪的价值意识,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成为顽固的负面文化意识,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选择和行为模式。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客观存在。特别是在我国当前新旧体制的交替尚未完成,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有关法律、规章和管理一时难以健全的情况下,极易导致某些共产党员产生唯利是图、崇拜金钱、贪图享乐、生活奢靡、个人至上、盲目追求局部或个人利益等消极现象。
此外,部分党员不注意理论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名与利、权与利、个人与社会以及党内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经不起改革开放的考验和金钱美色的诱惑。应该看到,共产党员的价值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价值主体的自身努力,还与社会阶层、阶级及其政党,组织的宣传教育和管理等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共产党员的价值观建设既与宏观的社会历史环境相关,又离不开微观的制约和激励机制的运行。
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共产党员的社会主义信念和信心。共产党员是历史的带头人、引路人,理所应当坚信马克思主义,当前特别应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价值目标,决不能在一些大的风波面前丧失信心、动摇信念。
需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共产党人并不反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实现,但是,作为共产党员应该首先讲奉献,讲为人民服务,应把个人的价值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体价值结合起来,把个人的人生价值目标追求与这个群体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统一起来,自觉地把群体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并在为之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作为共产党员,要坚持从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既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需要充分发挥社会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势,正是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必须弘扬主旋律,必须讲究方法、善于疏导、发扬民主,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共产党员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还需要社会的激励、引导和监督、制约。制度环境与价值观的形成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所有的制度都是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形成的,制度又反过来对人的价值判断起着引导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党内制度所设定的党组织和党员的基本行为准则、行为模式,久而久之,就会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追求。
忧党之心与兴党之责
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对全体党员的一贯要求和谆谆告诫。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并把“忧党”与“兴党”紧密联系起来,提出全党同志都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这个要求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到行动中。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这样,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政党来说也是这样。我们党诞生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为了实现民族独立振兴和国家繁荣富强,我们党始终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所处的历史环境和肩负的中心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党能不能经受住考验,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广大党员能不能居安思危,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庄严宣示“共产党决不当李自成”,并谆谆告诫全党要做到“两个务必”。实践已经证明,我们党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经受住了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然而,也正是由于成绩巨大,有的党员、干部对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缺乏深刻认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在他们看来,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怎么可能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所能比拟的呢?我们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是理所当然地会“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吗?事实并不是这样。上世纪90年代初,同样是执政党的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先后垮台了,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解体了,东欧一些国家改旗易帜了。与此同时,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大党、老党也失去执政地位,甚至走向衰落。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历程中,我们党也曾经发生过严重失误包括十年“文革”这样的严重错误。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这是规律,是真理。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
忧党不仅有理论根据,更有现实原因。应当看到,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我们党自身的状况已经迥异于新中国成立之时乃至改革开放初期,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加复杂、严峻,而目前党内还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对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进行了全面概括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所以,常怀忧党之心是理性认识,更是现实要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党之兴亡,党员有责。忧党是为了兴党,忧党的认识必须体现到兴党的行动上,常怀忧党之心与恪尽兴党之责是有机统一的。恪尽兴党之责,对党员领导干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新要求、新课题、新任务。具体说来就是,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应切实当好党的建设第一责任人,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着力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党建工作;各级党组织应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分类指导、统筹协调、监督检查,确保党的建设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广大党员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全面落实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任务。只有这样,忧党才能落到实处,兴党才能见到成效,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不断推进。
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指出,要“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这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党性与党风内在联系提出的重要要求,抓住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和要害,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认识,从源头上解决作风问题,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弘扬党的“三大作风”,坚持“两个务必”,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刻认识党性修养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鲜明提出,“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这深刻揭示了加强党性修养对培育和弘扬优良作风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指明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努力方向。
加强党性修养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内在要求。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路线和纲领、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等在党员思想和言行上的综合反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党性,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从一定意义上说,坚强的党性就是一种政治信仰,就是一种责任意识,就是一种精神追求。党员、干部有了坚强的党性,就会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就会心中始终装着人民,自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就会端正工作指导思想,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就会在艰难困苦面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冲锋在前、浴血奋战,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许许多多共产党员不畏困难艰苦创业,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忘我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坚强党性起着重要支配作用。在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斗争中,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哪里艰苦、哪里危险就冲向哪里,带领人民群众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取得了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树立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这些良好作风不是偶然的,是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的结果。事实说明,优良作风不是自发产生和自然发扬的,需要坚实的思想基础作保证。只有切实抓好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党的优良作风才能真正在全党发扬光大。
通过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是我们党的一贯思想和光荣传统。我们党始终把党性修养作为作风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培育形成党的优良作风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作风不正就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开创了以坚强党性保证作风建设的先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尤其注重从制度层面解决党性不纯、作风不正的问题,为在十年动乱后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出了巨大贡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实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内涵,为推动全党与时俱进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高度抓作风建设,丰富和拓展了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的新思路,出台许多新举措,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注入了强大生机与活力。回顾我们党88年来开展一系列整党整风和教育活动的丰富实践,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使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建立在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在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锤炼坚强党性和过硬作风;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新的时代内涵;必须贯彻整风精神,着力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注重制度建设,确保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经常化制度化;必须坚持党员领导干部模范带头,在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上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这些光荣传统和历史经验,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宝贵财富,必须结合新的形势任务不断坚持和发扬。
加强党性修养是从根本上解决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大力推进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使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要清醒看到,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党性不强、作风不正的问题仍然突出,有的相当严重。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加需要我们党高度重视抓好全体党员的党性修养,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是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紧迫要求和重要保证。
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着力点
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通过加强党性修养,改造主观世界,增强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保持党员先进性,为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提供坚实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按照《决定》部署要求,当前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必须牢牢把握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切实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上下功夫。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作根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史以来最科学最进步的世界观,是指导共产党员思想和行为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核心内容。能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关系到党员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关系到能否深刻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处理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质上讲,加强党性修养,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克服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过程。近年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受到党纪国法制裁,他们在忏悔书中总结的一条重要教训就是,忽视理论学习,放松世界观改造。大量事实证明,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不加强党性修养不行;加强党性修养,不抓世界观改造不行。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错误思想影响,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按照《决定》要求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党内生活锻炼,切实回答和解决好“为谁活着、怎样做人”,“为谁服务、为什么当干部”,“为谁出政绩、出什么样的政绩”等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责,以秉公用权为荣,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必须牢牢把握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切实在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上下功夫。党章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它对党员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谁服务,朝什么目标奋斗,应该尽哪些义务、享有哪些权利,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条件,都作了明确规定。这是党的先进性对党员和领导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的核心内容。《决定》要求,全体党员要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旨在把学习贯彻党章作为党性修养的必修课,真正解决好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要强化政治意识,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宗旨意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天职,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心系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强化纪律意识,认真遵循党内政治生活、组织生活的所有重大原则和基本制度,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强化先锋模范意识,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恪尽职守,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必须牢牢把握党性修养的时代要求,切实在增强改进作风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党性修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也是共产党员常抓常新的终生任务。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党的指导理论的创新,对加强党性修养提出许多新要求,赋予新内涵。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着眼于党的建设和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的需要,把进一步确立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等理念和精神,作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确保思想的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同时,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落后观念,要保持高度警惕,坚决予以抵制和防范。当前,要根据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着力防止和纠正对群众冷暖疾苦漠不关心,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紧紧围绕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着力防止和纠正好大喜功、报喜藏忧,甚至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紧紧围绕大兴艰苦奋斗之风,着力防止和纠正贪图安逸、懒惰懈怠,热衷于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紧紧围绕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着力防止和纠正奉行庸俗关系学,怕得罪人、搞一团和气的好人主义。通过解决这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进一步增强改进作风的针对性实效性。
认真落实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措施要求
《决定》对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基本途径和要解决的问题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总结近年来全党的一些成功做法,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具体措施。切实落实好这些措施要求,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明显成效。
建立和落实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注重从制度机制上解决问题,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决定》要求,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把党性分析作为民主生活会主要内容,把作风状况作为党性分析重点内容。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建立和落实这一制度,引导领导班子成员在民主生活会上,对照党章要求和群众意见建议,认真搞好党性分析,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揭露矛盾、触及思想,真正体现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实效性,尤其要紧密联系领导班子和个人作风实际,分析查找党性修养上的差距,深刻剖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制定整改落实措施。通过建立和落实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切实把党性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找出来、分析透、解决好。
加大对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的整顿力度。风成于上,俗成于下。《决定》强调,要加大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的整顿力度。这是着眼提高全党作风建设水平提出的重要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一定要充分认清在增强党性、端正党风上所处的重要地位作用,自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把经常性教育管理与集中整顿结合起来,针对一个时期作风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相对集中时间进行整顿,认真纠治不良倾向;结合重要领域和重点行业不正之风的整治,突出抓好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作风整顿。要把自我整顿与开门整风结合起来,充分发扬民主,吸收群众参与,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虚心接受群众监督,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整顿成效的重要标准。要把思想整顿与严肃纪律结合起来,对那些作风不正、工作不负责任造成严重责任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的领导干部,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加强对作风建设情况的考核。《决定》强调,把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重要依据。这有利于强化各级抓作风建设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形成抓作风建设的整体合力,增强抓作风建设的实际效果。要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过程中,把作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突出出来,与检查党风廉政建设统一部署,一并考核。对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抓作风建设成效显著的干部,要积极鼓励、优先提拔使用。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不良风气查处不力、发生严重问题的,要依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追究相关领导干部的责任,形成抓作风建设的正确导向。
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坚强的党性、良好的作风需要行之有效的活动来促进和培育。党的十七大以来,一些党政机关在领导干部中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作风建设和各项工作。要按照《决定》要求,在全党特别是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这一活动。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作风建设实际,有计划地安排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依据党员标准和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搞好分析检查,大力宣传和认真学习先进典型,制订完善有关制度机制,促进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要把开展这一活动与抓好当前工作和促进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结合起来,注重把学习教育和整顿成果转化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实际行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去年是新中国诞辰60周年。从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到蒸蒸日上、阔步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近代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确立和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和理论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哪种理论能够对这两个历史性课题作出正确回答,它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信仰;哪条道路能够指引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哪种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人民实现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领导力量。历史表明,无论是旧式农民起义,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中国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方向,才能带领并依靠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历史征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正是因为这样,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会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集中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使全世界无产者明白这样一个真理:只有“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作为人民群众所选择的领导自身解放的政治力量,这样的政党必须“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在实践方面必须是“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必须“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天起,就对自身性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把党的名字确定为“中国共产党”,表明了自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党的二大通过的决议第一次对党的性质作出明确表述:“共产党是所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分子的组合,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理所当然地走在了历史潮流的前列,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1935年瓦窑堡会议提出,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进一步巩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第一次明确了党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的十二大党章把党的性质科学地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根据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两个先锋队”的理论,对党的性质作出了更加深入的概括。党对自身性质认识的一贯坚持和不断深化,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是为崇高理想而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庄严承诺。纲领是一个政党正式表述出来、严格信奉和坚持的原则,是一个政党奋斗的旗帜。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这一最高理想,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特点和中心任务,科学地提出了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在广大党员群众中高扬起为人民利益和共同目标而团结奋斗的鲜明旗帜。党的一大提出了“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的革命纲领。党的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认识到强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痛苦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在此基础上又在《论联合政府》中,把这些论述归纳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了系统论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是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显示了我们党始终科学地把握着不同阶段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始终科学地把握着社会主义运动的条件和进程。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内在要求和无产阶级政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凝练表达。党的宗旨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1945年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正式写进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纵观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尽管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不尽相同,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没有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始终没有变。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利益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与人民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优良作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最可贵的政治品格。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恩格斯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反映了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自觉遵循,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回顾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和理论等顺应了科学社会主义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主导着党的全部实践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才得到了历史的认可和选择,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历史和人民之所以选择我们党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始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带领并依靠人民不断开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新局面的伟大进程中,确立并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相统一,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相统一,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
中国共产党始终屹立于时代进步的潮头,带领人民创立了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近代中国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成为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历史方向的正确选择。上世纪20年代初期,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高擎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大旗,开启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团结抗日的口号,建立统一战线,广泛发动群众,坚持持久作战,为全民族抗战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面对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包围、封锁和扼杀,在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抉择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巨大困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从“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危难中重新奋起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经验教训,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带领人民阔步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80多年来,在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每一段峥嵘岁月、每一个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进行的顽强抗争和英明抉择,都体现了我们党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的雄伟气魄和卓越胆识。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和光辉业绩,犹如一幅气势磅礴、雄浑壮丽的画卷,展现着中国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历史前进的脉搏,依靠人民在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扎根于人民。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大力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初创时,仅有50多名党员,却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人大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新高潮。正是有了工人阶级的支持,党才很快打开了革命局面,作为一支崭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新的土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赢得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拥护,成功领导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充分调动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积极性,使党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到1945年,党已发展成为有120多万党员的大党,人民军队发展到120多万人,民兵260多万人,抗日根据地面积达近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430万正规军和美国的核讹诈政策,中国共产党坚信只有“人民才是真正强大的力量”,成功建立起巩固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主人翁姿态和高涨的创造热情,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功地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发展。历史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这样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总结经验,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勇前进。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福祉,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始终坚持吃苦在前、奉献在前,不惧流血流汗,乃至牺牲宝贵的生命。仅从1921年建党到1937年抗战开始的10多年间,牺牲和失踪的共产党员就有40万人左右。新中国成立时,仅有名可查的共产党员烈士就有370万人,他们没有等到共和国成立就将生命献给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以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孔繁森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群体,他们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用不懈的奋斗,换来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GDP只有不到100美元,改革开放初期不到200美元,到2003年已经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2008年已达到3266.8美元。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中国人民从综合国力的极大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中,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牺牲与奉献,进一步坚信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选择了美好的生活和光明的前景。
历史的选择,最终要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才当之无愧地成为人民群众的坚定选择,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如果没有这个党的领导,没有这个党在长期斗争中同人民群众形成的血肉联系,没有这个党在人民中间所进行的艰苦细致的有效的工作和由此而享有的崇高威信,那么我们的国家就必然由于种种内外原因而四分五裂,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就只能被断送。历史发展的进程无可辩驳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三、中国共产党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始终接受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与选择
中国共产党人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公仆意识。早在民主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把执掌全国政权比作“进京赶考”,提醒全党同志“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忧国、忧党,“时刻牢记党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时刻牢记自己对党的事业应该具有的使命感,时刻牢记自己对人民所承担的庄严职责”。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深刻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公仆意识,深刻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总结近20年来世界上其他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执政地位的深刻教训,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丧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危险,对于任何一个执政党来说都是始终存在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对于任何一个执政党来说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人要敢于和善于回答新课题、迎接新挑战。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从当前的国际形势看,由美国开始并向全球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并将继续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趋利避害,在本世纪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有所作为,这对我们党是一个严峻考验。从国内环境看,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一些潜在风险和敏感因素还在增多,社会稳定形势比较严峻。能否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落到实处,进而实现调结构、上水平、促改革,同样考验着我们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从党的自身状况看,长期以来我们党在自身建设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有目共睹,但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党的新期待相比,在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执政能力和党性党风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给我们党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将是复杂的、严峻的,也是长期的、持续的。
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如一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始终如一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始终如一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继续接受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和选择。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使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的更加辉煌的成就!